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

芝山水舞沒水

圖片
二零一七 年的十一月,最後一個週末下午,天空一片陰霾,我、L和C坐在遠東SOGO天母店外頭的露天咖啡,一邊喝美式咖啡一邊聊天。 C今天看起來還算正常,至少穿了件像樣的橙色大衣和藍色牛仔褲,跟他半年前剛從身心科重症病房出來時判若兩人。 那時他衣不蔽體,說是為了隔絕邪靈,嘴裡念著《了本生死經》段落,眼神像從恢復室出來的手術患者。L是他大學同學,看不下去,常去那個詭異病房探望。今天是C出院後第一次碰面。 「最近怎樣啊?」我問C。 「還不是那樣,整天翻譯一些佛法。」C低頭攪著咖啡,語氣平靜地描述他的工作。 L敲了敲桌面,說:「你每天想了卻生死,是要想幾年?都說你可以試著學武術,或寫東西、去學釣魚也好。」 C苦笑,「學釣魚?魚都比我豁達。」 我接不下去,只好轉移話題,「不然等一下去忠誠公園看水舞,據說晚上七點有音樂燈光還有水柱。」 L說:「對耶,去年我有看過,還有老人家在旁邊跳舞,很有生活感。」 C慢吞吞站起來。「好啦,走著走著,說不定就有緣起。」 我們三個慢慢晃過去忠誠公園那一帶,行人不多,偶爾有人溜狗、跑步,還有中學生坐在長椅上玩手機。廣場中央,音樂水舞池子靜悄悄,水池裡什麼也沒有,燈光孤零零擺在那像個廢墟。 「水舞勒?」,我說。 L打開Google map,「一個月前明明有,藍色跟粉紅色燈光交錯的。現在是怎樣,經費被砍了?」 C站在乾掉的池子前一語不發,L也湊過來,我們三個站在水池前,背後空無一物,只有一個花形狀的喇叭立著。我舉起手機自拍,L比了個手勢,C張開手。 「這張要存起來,標題叫:芝山水舞沒水。」我說。 夜色漸漸降臨,廣場的燈亮了起來,我們往芝山捷運站走去。這樣的日子,雖然什麼也沒做成,但三個人還能站在這裡,已經很好。

萬華的宇宙

圖片
七年前的秋天,夜色罩著萬華的街頭,燈光昏黃。我和L走在中華路上,說不上去哪,只是腳自動帶著我們往老松國小那邊走。三十幾歲的男人,沒什麼夢想,也沒什麼非得完成的事,這城市裡我們像兩片浮雲,沒人在意。 「記得我們以前常經過漢口街後面那家音響店嗎?騎樓下有個大叔在賣二手CD,品味還不錯」L忽然問。 「早收掉了吧,」我喝了口水,「上次來這邊是部隊收假前,連旁邊的音響店都沒有了。」 我們走進老松國小,操場上滿是繞圈散步的人。「這算是一種運動嗎?」,L瞇起眼睛看天。 「還可以吧,就像司令台上自強不息那四個大字,不合時宜,但是又符合萬華的氛圍。」 我們慢慢晃到中山堂,廣場空蕩,連滑板少年都沒出現,路燈把地板照成一條一條,我們在臺階坐下。 「有時候想,活到三十幾歲,每天上班下班,到底算不算混的過去?」,我說。 「應該是還沒過去。」L說,「但也不用太快過去吧。就像今晚這樣,晃一晃,沒目標,沒壓力,又好像做了點什麼。」 我們喝著珍珠奶茶,躺著看人群來來去去,夜空就像洪申豪《萬華的宇宙》裡寫的那樣,有點藍,有點美,但不會讓人捨不得離開。

再遊北橫

圖片
趨車漫遊北橫公路已是第六次了。曾經春日前來,四周開滿了桃紅色的山櫻;也曾在冬天造訪,兩旁路樹枝葉枯黃,有蕭瑟美感。今日與朋友再訪北橫,時節是初夏,雖然酷暑炎熱,山裡卻有空谷清風,十分颯爽。 開車到拉拉山約兩個半小時,路途遙遠,於是在羅浮歇息。羅浮公園有免費足湯,我在池邊吃著午餐,雙腳浸泡其中,泉水清澈溫暖。 接著駕車續行北橫公路,山路狹窄蜿蜒,貼著山壁開鑿,途中每個彎道都是低速S彎,實在大意不得。所幸山間綠樹成林,山巒疊翠,稍稍緩解行車的暈眩。 到達上巴陵時,迎面而來的是彌漫的雲霧。站在山頭,霧氣將群山吞沒,山色與朦朧的景象交織。我們在溪景生態農莊與朋友會合,這裡環境清幽,被山嵐與溪流圍繞。 這裡的農作物採有機栽培,新鮮的水蜜桃或蜜李,都有股自然的甜味。農莊的老闆是好客的中年人,他熱情招待我們,並推薦了自家的水蜜桃,剛採收的桃子口感豐滿,格外美味。 晚餐時間,老闆準備了豐盛的家常料理,菜肴有桂竹、苦瓜、烘蛋、高麗菜、控肉、鮮魚、燻雞。晚餐後,我們在露台升起炭火,烤棉花糖並彈吉他,享受這份自在。 第二天一早,天氣晴朗無雲,在拉拉山森林遊樂區看了神木。午後雷聲響起,便趕忙下山踏上歸途。

荒謬行軍

圖片
我們家有個規矩,每逢週末,爸爸就會扮演「值星班長」,這不是遊戲,而是我們家的紀律。 清晨五點半,哨聲劃破寧靜。沒有人敢遲疑。媽媽、我和妹妹迅速穿上運動服,整理好水壺與毛巾,沒有人抱怨,沒有人拖延。從小到大,我們習慣了這樣的週末安排。 「今日行軍目的地:明池森林遊樂區。目標:八公里山路,負重五公斤,沿途檢查隊形、速度、飲水狀況。違規者,繞部隊十圈,夜間站哨一小時。有沒有問題?」 「沒有!」全家齊聲應答。 爸爸點點頭,冷冷說:「很好。今日任務,風雨無阻。」  早餐是媽媽準備的饅頭、水煮蛋、香蕉與水。吃完後,爸爸逐一檢查我們的裝備。氣氛異常嚴肅,沒有半句玩笑。即使妹妹不過十歲,也從不偷懶。她知道,這是家的規矩,也是爸爸的堅持。 行軍途中,每隔三十分鐘,爸爸便吹哨整隊:「取水壺,打開瓶蓋,一百五十c.c.,喝水!」。全家一個口令一個動作。 「速度!」 「報告,平均每小時五公里!」 「很好,繼續前進。」 我負責記錄里程與定位,媽媽分配能量補給,妹妹則背負醫藥包。 有一次,媽媽在上坡慢了幾步,爸爸立刻下令:「十圈,馬上執行!其他人,伏地挺身預備。」 沒有任何情緒,媽媽放下背包,繞著隊伍跑步。妹妹立刻調整負重,我則迅速趴下。每個人明確執行自己的任務,沒有埋怨,沒有討價還價。 上午十點,全員在山腰的涼亭休整,爸爸坐在石桌邊,打開行軍紀錄簿,逐一核對路程與時間差。 「今日表現良好,行進速度達標,隊形穩定,水源分配妥當。」他點了點頭,露出滿意的神情。我們默默吃著乾糧與香蕉,補充水分,準備繼續上路。 這樣的生活雖然嚴格,卻讓我們學會了紀律、責任與團隊合作。我想,就算以後走進更大的世界,這些從家中訓練出來的軍規,仍會伴我一生。

河內記事

圖片
四月四日至四月七日,陰雨。 四月初前往河內旅遊。從內排國際機場入境後,搭乘Grab往老城區。天色灰暗且有霧霾,四周所見皆是黃土與農田,偶爾可見興建中的高樓。 河內的舊名為昇龍(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),經歷過法國的殖民與抗美的越南戰爭,留下東西文化交織的獨特風貌。 老城區是這城市的核心。市集、行會、廟宇彙集成熱鬧的「三十六古街」,每條街都有傳統工藝。此外,店舖與店舖間也穿插了觀光客導向的旅館、商店、銀行,確實是百工交雜。 車子停在旅館前,路上交通瘋狂。行人、自行車、機車、汽車等全混雜在狹窄的巷弄中,喇叭聲不絕於耳。雖然飄著綿綿細雨,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仍在街上閒晃。我們辦妥入住手續後,也隨即加入人群。 在老城區散步,最有趣的是黃白外牆的建築,它們帶有法式風格,如拱窗、鐵欄、百葉,與傳統的越式屋脊並存。這裡的房屋多為長型結構,前店後居,屋頂混合中式翹角與法式瓦片。  街頭小吃非常多樣。十字路口的邊角,幾位阿姨坐在矮凳上,喝著啤酒談天。再往前走,按摩店外飄來火鍋香氣,客人就在路邊涮肉。還劍湖旁有香腸攤,老闆將香腸平鋪在炭火上烤地滋滋作響。街邊的人吃田螺或炒蝸牛,有些攤位則供應越南咖啡。 河粉、越南麵包、咖啡、水果都很美味。一日傍晚,我們與友人碰面,她帶我們到還劍湖旁的咖啡館。店面在不起眼的巷內,是華僑的住居改裝而成,牌樓上木造的匾額與黑白相片反映了家族的歷史。我們點了有名的蛋咖啡,坐在天台聊天。咖啡與綿密的蛋汁完美結合,淺嚐一口便驚嘆,喝完還意猶未盡。 夜晚,在街邊找了小吃,點了Phở Tai與Bún Chả,是道地的河內菜。吃完到還劍湖廣場散步,人潮多的像是新年,一問之下知道是為了隔周要拆除的地標而來。湖邊有爵士樂演奏,湖上偶有霧氣飄來,在街燈的照耀下特別浪漫。 接著數日依序參觀了天主堂、火爐監獄、昇龍古城、火車巷等景點,因網上資訊眾多,不再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