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

鶴見川河口乾潟

圖片
今日於鶴見川岸巧遇一群越南人。 他們說著家鄉語言,烤肉談天,和著吉他彈唱越南神曲「See Tình」。 民謠音樂配上規律潮水聲響,耳後有涼風吹拂。即使身上沾染鄉愁,在這夏日傍晚也隨之弛放。

横浜港未來21

圖片
近日橫濱進入酷暑,非常炎熱。下午四點,氣溫降了下來,傍晚的風帶來涼意,適合在街上漫步。 搭地鐵到港未來21,這是融合博物館、購物中心、文化場域、和歷史建築的一區。從櫻木町出發,經過馬車道、日本大通、大棧橋碼頭、山下公園、橫濱中華街。遊客三三兩兩坐在碼頭看海,也有釣友放線釣魚,觀光船緩緩駛過。 下午陽光柔和,山下公園有野餐的家庭,有打羽毛球的,也有擊鼓奏樂的人。海風帶來潮騷,遠方廣場正舉辦音樂祭,搖擺爵士配上規律潮水,著實讓人放鬆。此區是橫濱開港後的外國人居地,建了許多洋樓,不遠的山手町有百年歷史的外交官領事館。 中華街上滿佈華人餐廳、小吃、雜貨店,以及廟宇。我在台灣人開的小吃攤點份雞排,一杯珍奶,享受久違的家鄉味。吃完後到橫濱天后宮參拜,向媽祖祈求平安順利。此廟還供奉文昌帝君、臨水夫人、月下老人、註生娘娘、福德正神,聽廟方說許多日本人也來此求事業與姻緣,頗為靈驗。 其後繼續散步直到天黑,夏夜晚風吹過帶有西洋風味的元町街道,我又再次愛上橫濱這海港城市。

葉山旅記

圖片
六月十七日,晴。 六月的神奈川,天氣晴朗得讓人忍不住想往海邊跑。中午過後,我將小折收好,搭上京急電鐵,從鶴見一路南下,目標是葉山。電車穿越市區,風景逐漸由水泥建築轉為翠綠山丘,心情也隨之輕盈。 抵達「逗子・葉山」站時,月台已是一片熱鬧。夏日週末,遊客紛紛湧入,空氣中飄著海的潮騷。扛著衝浪板的年輕人,牽著小狗散步的婆婆,做日光浴的情侶,像我一樣旅行的人,全都聚集在海濱廣場。 我沿著海邊慢慢騎行,午後的葉山瀰漫著懶洋洋的氣息。海風溫暖,空氣中夾雜著鹹鹹海味與松林的清香。經過幾處海水浴場,沙灘上擺著五顏六色的陽傘,孩子在海水中嬉戲,岸邊的大人或坐或躺,悠閒地曬著太陽。 離開平坦的海岸線後,接上蜿蜒的山道,兩側民宅低矮,偶爾能看見匯入海岸的溪流。上坡雖然吃力,但遠離人群後,只剩蟬鳴與踏板轉動的聲音,反倒自在。 抵達森戶海岸時,太陽正慢慢西沉,海面映出橘色波光。這裡比海水浴場少了觀光客,多了當地人的閒適。海邊停著幾艘漁船,岸邊的小屋販賣冰涼飲料與甜點。 我把車停好,步行往森戶大明神。神社背倚綠林,面朝相模灣,本殿後方的御神木古老高大,海風吹拂著注連繩與一旁的繪馬,發出細碎聲響。幾位遊客正在參拜,氣氛靜謐。 黃昏時分,我走下海灘,一邊喝著啤酒,一邊看著夕陽緩緩下降。海面被晚霞染成橙紅,葉山燈台與遠方的伊東半島若隱若現。耳邊傳來人群的笑聲與海浪聲,讓人不捨離開。

蛇蚊祭

圖片
六月的第一個禮拜去了道念稻荷神社的「蛇も蚊も祭り」,是神奈川縣鶴見區子安町的傳統祭禮。 子安町位於舊東海道「川崎宿」與「神奈川宿」之間,江戶時代是個漁村,現在則成為舢板船停靠的河道。道念稲荷神社位於生麦,在六月第一個星期日舉行蛇蚊祭,是延續四百年歷史的祭典,被納入橫濱市無形民俗文化財。 說來有趣,我是四處晃盪時發現這祭典的。週六午後閒來無事,在Google地圖上查詢舊東海道的遺址,發現就在此近。舊東海道大致與國道1號平行,川崎至橫濱這段則比鄰國道15號。雖然貼近快速道路,深街小巷卻細長悠美,兩旁皆是矮房,庭院種滿花草。 沿小路騎車,跨越臨港鶴見川橋,下橋後急轉向左,車聲漸歇,這「生麥的舊路」便是東海道。不久遇見一群中年人在路邊聊天,原來在準備祭典,我見主題有趣,便停車去瞧瞧。 走過鳥居,廣場前方是正殿,盡頭擺了兩張長桌,地上用茅草一股一股編成的,是巨大的蛇。草蛇共有兩條,頭上以紅色的枝條做出珊瑚狀的角,嘴中亦吐鮮紅舌信。 草蛇是由生麥小學校的學生、教師、和附近的居民共同完成的。先將茅草並排捆綁成束,之後再十字交疊纏繞成股,最後以麻繩固定為本體,製作過程約六小時,動員上百人力,雖然累卻是凝聚地方情感的民俗活動。 完成的草蛇由神官念誦禱詞,祈求疫病退散。祭典前日,町民將蛇緩慢抬起,大蛇全長二十米,需要五六人出力才抬得動,放置桌上後將其身軀捲起,最後在頭頂釘上木牌。 祭典當天,居民扛起大蛇,繞行民宅與公司商號,連平房的狹窄後巷都不略過,堪稱奇景。

金山神社鐵男根祭

圖片
春日,我常往鶴見川跑,偶爾釣魚,偶爾散步,有時坐在河邊欣賞景色。 沿河川開設的自行車道連接數個神社與寺廟,我常隨之恣意遊蕩,拜訪這些宗教設施。 四月開始是祭典的高峰,我先後拜訪了金山神社、道念稻荷神社、潮田神社、與鶴見總持寺。 金山神社位於神奈川縣川崎市的「川崎大師」站,於四月第一個周末舉行「金山祭(かなまら祭)」,又稱「鐵男根祭」,是江戶時代流傳至今的四百年祭典。 此神社供奉鐵匠神「金山比古神」與性神「金山比賣神」。祭典源自江戶時代,為庇祐性工作者遠離疫病而立,至今則成為祝福生育與婚姻的節慶,也吸引了日本的LGBT族群。 祭典分為兩日舉行,第一日的活動是大根削リ(削白蘿蔔)與宵宮祭,第二天則是重頭戲「神輿御渡」。 我從住處騎往鶴見川,沿河濱自行車道抵達蘆穗橋,由此沿「平安町榮町通」騎,經過「朝日湯源泉」後繼續沿大師大島線走,約莫四十分鐘後抵達金山神社。此時正值吉野櫻盛開,粉白花瓣處處,偶而清風吹來,落櫻似雪。町民在櫻樹下削蘿蔔,觀光客圍在神輿前拍照。 祭典既然叫男根祭,神輿自然做成陽具形狀。遊行的三座神輿分別是「金魔羅大神輿」、「金魔羅舟神輿」、和「伊麗莎白神輿」。其中伊麗莎白是成人俱樂部所贈,鮮豔的粉紅色在隊伍中格外亮眼。 遊行隊伍除了町民外,也有許多外地人與異國觀光客。現場販賣多種男根意象的紀念品,如棒棒糖、吊飾、T恤等。大夥穿著千奇百怪的服裝,跟在神輿後遊街,抬轎者大力吆喝,前方還有位舞旛者,極其賣力地揮動布旛。 這是我在晴朗的初春,櫻花盛開之時,一個奇幻又浪漫的午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