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

秋,日光

圖片
十一月十四日,晴。 秋意濃烈,我們從日光車站出發,目的地是華嚴瀑布與中禪寺湖。 欲走訪中禪寺湖,須登上有名的伊呂波山道。這條蜿蜒的山路以 四十八個髮夾彎聞名,彎道數與日文的假名對應,故稱「いろは坂」。巴士在山間徐行,視野漸闊。從山腰俯瞰,整片山林被紅、黃、橙的秋葉覆蓋,如同流動的畫卷。 登上第一紅葉坂後,巴士在明智平停下,這是中途的休憩點。氣溫驟降,我們口中呼著白煙,向售票口購買登山纜車的套票。不一會纜車停靠,遊客們便魚貫地上了車。 約莫十分鐘抵達明智平展望台,自此可遠眺中禪寺湖、華嚴瀑布、男體山。我看著晴空萬里滿山紅葉,拿出手機拍攝幾張相片,作為日後速寫的素材。 登上半山腰後,走十分鐘來到華嚴瀑布。這座瀑布是日本三大名瀑之一,落差約九十七公尺。從觀景台遠眺,水流從高處傾瀉而下,彷彿銀鍊掛天。 枯枝紅葉在水霧的映襯下格外鮮豔,落葉隨風飄落,瀑布聲轟隆響。瀑布旁的小茶館,是我們稍作休憩的地方,一杯熱可可補充了血糖,也讓身子暖和。 離開華嚴瀑布,步行一小段路後,便是寧靜悠遠的中禪寺湖。這座火山湖在男體山下,湖水清澈。此時,朝陽映照在湖面上,波光粼粼,美得讓人屏息。 我們搭觀光船遊湖,船務員介紹近在咫尺的男體山,山體呈現黑色,山腳佈滿灰黃枯枝,不知是櫸樹還是槭樹。氣溫攝氏三度,乾冷的空氣讓人清醒,但在外頭待太久仍吃不消。 船慢慢停靠渡口,我們沿蜿蜒的公路散步,偶而聊天,偶而閃避汽車或公車,路過一間虹鱒養殖場,再往前便是龍頭瀑布。 瀑布有三層,垂直落差不大,看上去卻很壯觀。流水打在堅硬的岩石稜角,爆出白色水花,再疾速向下奔去。瀑布的入口處有休憩處,可近距離欣賞水勢。 正午,肚子有點餓了,我們搭上返程巴士,沿伊呂波山道緩緩下山。紅葉、山景伊舊,卻怎麼也看不膩。

日光東照宮

圖片
十一月十三日 陰 前夜,宿鬼怒川溫泉。民宿近JR「小佐越」站,起床後前往溫泉浴場泡湯。 致電預約,老太太說十點前還有空位,趕忙收拾行李。 湯屋位於鬼怒川邊,木棧道連結本館與溫泉,我們走過楓香樹林,來到湯本館。 室外氣溫約十五度,微冷。室內開著暖氣,外頭是露天浴池。潺潺流水,離溫泉放滿還要時間,我們將背包卸下,換上乾淨舒適的浴衣,坐在沙發上享受早餐。 食畢,外頭已然煙氣瀰漫。熱水池為木造,冷水池為石造,周圍的步道以枕木鋪成,踩踏時發出「咿咿歪歪」的聲音。 稍試水溫後將雙腳浸入溫泉,再來慢慢坐下,半身浸至胸口處,緩慢適應水溫。泉水的熱度舒緩肌肉,身子逐漸放鬆,此時忽聞人聲入耳,原來是川上漂流的遊船。 紅葉、黃葉,搭配此方流水,宛如世外桃源。一小時後,我們繼續上路。 由小佐越搭區間車到下今市,再轉乘往「日光」。寄放行李後,我們搭乘巴士前往「二荒山神社神橋」。 「日光の社寺」為栃木縣日光市境內神社及寺廟的總稱,於一九九九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,列名日光二荒山神社、日光山輪王寺、及日光東照宮境內共一百零三棟建築。 我們的旅行起點是「神橋」。一座紅色拱橋橫跨大谷川,橋下滾滾流水,若要過橋得另付參觀費。我們僅拍照留念,便走向社寺的參道。 踏上石頭階梯,拐了幾個彎,便抵達日光山輪王寺。此寺由勝道上人所立,主建築「三佛堂」內供奉的三位佛陀分別是阿彌陀如來、千手觀音和馬頭觀音。 時間不多,我們在此僅簡單參拜,便轉往山林深處的「日光東照宮」。 東照宮為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的家廟,最早可追溯到鎌倉幕府時代的「東照社」,歷經室町幕府,於江戶時代正式創建。德川家康逝世之後,受朝廷策封神格「東照大權現」,並將牌位供奉於此。 關於日本知名的東照宮,在靜岡縣亦有一座「久能山東照宮」,其與此處的淵源,可參照「東照宮巡禮|黑色沉穩的久能山東照宮、白色絢麗無比的日光東照宮與德川家康的神格化」一文,甚是有趣。 參道人潮洶湧,我們走上階梯,越過表門,四周頓時靜了下來。古老的木造建築,各式各樣的雕花,神廄舍上最著名的「三猿」,象徵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。深秋,草木皆靜,蕭瑟之間卻見一楓紅葉,在建築群中格外耀眼。 在手水社淨心之後,走向「陽明門」。門的樑柱漆上雪白,樓門斗栱塗裝金漆,壁上雕刻聖賢塑像。導覽資訊強調其精美細緻,如祥獅騰龍、福祿壽老人、二十四孝等等,看起來與台灣廟宇相似。陽明門左右延伸的迴廊雕刻了花鳥...

日光江戶村

圖片
十一月十二日,晴。 特急快車駛過隅田川,穿越北千住,隨即進入栃木縣的鄉間。我邊看窗外飛馳的風景,邊吃紅豆麵包。十一月中,稻田採收後僅存枯草,是秋日晴空下的一方絕景。 一小時四十分後,抵達下今市。東武鐵道在此分支,一條往日光,另一條往鬼怒川溫泉。我們在此轉乘區間快車,聽著列車的匡噹匡噹聲,來到「東武世界廣場」。 在候車亭等待開往日光江戶村的巴士,人潮不多,我們順利搭上接駁車。車子緩緩開進郊區,最後停在一個巨大停車場。將行李鎖在寄物櫃中,接著到服務台購票。 日光江戶村是仿照德川幕府時代的樣貌而建的主題樂園。「江戶」為東京的舊稱,原是海邊的小漁村,幕府將軍德川家康以江戶城為據點建立行政中心後,大量武士、商人、工匠等遷入,發展成欣欣向榮的大都市。 官網如此描述日光江戶村:「忍者、侍、姫、花魁、子どもの頃、一度は憧れた江戸のスターたち。初めてでも、どこか懐かしい世界。江戸へ帰ろう。」 遊覽之始看見的是穀倉、水車、藥屋、畫舫、和服屋,再向前走有小橋與運河造景。運河裡有鯉魚,小孩子在身邊穿梭,他們跑到飼料販賣機買餌料,爭相投進水中餵魚,我則坐在長椅上欣賞秋日美景。 日光的紅葉特別有名,園區依山而建,有滿山楓紅可賞。山丘下的小屋是消防隊所,介紹打火隊的任務與工具,再往前走,聳立的建築是警鐘兼聯絡塔。 漫步到小吃街,這兒販售江戶時代的庶民料理,有燒鳥、烤餅、蕎麥麵、魚板等。我們選擇蕎麥麵屋Yabu,店內坐滿了人,排隊二十分鐘後總算就座。我點了熱蕎麥麵,麵條Q彈帶有嚼勁。女友叫了「江戸かき揚げせいろ」,即蒸籠蕎麥麵,另外點了一份魚板,外觀是白色的半月形,沾醬油山葵入口,嗆辣刺鼻。 下午兩點正好碰上「花魁道中」,是園區的文化展演。領頭人提燈籠走出,遊女跟隨其後,身著華服,赤色、黃色、青色、黑色依序排開,居中的便是花魁。她的妝扮最為鮮豔,赤色和服繡上金色花紋,髮髻梳得老高,以華麗髮簪固定,腳踩二十公分高的木屐,隨行男眾撐大紅傘,緩步走過街道。 喀啦喀啦,旁邊傳來骰子撞擊聲,原來是遊客與街頭小販在賭大小。繼續前往忍者表演,場館坐滿大人小孩,不一會燈光熄滅,布幕拉開,漆黑裝束的忍者在屋簷上飛奔。雖說是搭建佈景,看起來也有兩層樓高,從上頭跳下來仍有危險。活動在陣陣驚呼聲與鼓掌聲中落幕,我們繼續參觀其他會場。 來到話劇表演場地,演江戶時代的奉行所。台上的藝人賣力表演,舌燦蓮花,觀眾也鼓掌回應。結束...

円覚寺

圖片
從JR北鎌倉站出來,平交道旁便是圓覺寺。 圓覺寺為臨濟宗圓覺寺派大本山,山號「瑞鹿山」,全名為圓覺興盛禪寺,為鎌倉五山之二。鎌倉時代後半,北條時宗從中國迎來無學祖元禪師,一二八二年在此開山建寺,主祀釋迦如來。 參道為一石階,沿階而上即至山門。現今的山門為一七八五年再造,樓上置十一面觀音、十二神將與十六羅漢。 越過山門走進巨大廣場,鳥聲不絕於耳,アーアーアー的長鳴,是烏鴉。夾道兩旁的翠綠柏樹朝天空伸展枝枒,最巨大的一株前方立有一牌,是為「柏槇 (ビャクシン)」。 柏槇旁有石燈籠,底座以方石砌成,上方是石燈籠本體,由寶珠、笠、火珠、中台、竿、基底組成。廣場的對側有另一座,有趣的是並不與之平行,大概為了避開老樹而建。 「來站這邊,拍照。」 「可以拍嗎?」 「還有這邊這個香爐,來引一些煙到身上,可以帶來好運。」 「好啊好啊!」 我跟隨陌生人的腳步,有樣學樣地在香爐前薰染衣物、背包,之後脫鞋進入佛殿。 這佛殿在關東大地震時毀壞,一九六四年重建,殿前的「大光明寶殿」匾額為後光嚴上皇所賜。走進殿內,巍峨的佛像為寶冠釋迦如來,又名毗盧遮那佛(वैरोचन),意為「大日遍照」。 在這神聖空間合掌祈願,頂上的巨大壁畫是畫師守屋多々志繪製的「白龍圖」,描寫神龍翻捲風雲張牙舞爪之姿,維妙維肖。 參畢佛殿,往後走是「大方丈」,從前是住持的居住地,現在則作為法會及參禪場所。方丈後方為寬廣的心字池,池岸的土丘、方岩、苔蘚、石礫、植栽,再再體現了枯山水的靜寂之美。 我沿道路散步,十分鐘後抵達「黃梅院」。步道盡頭為一佛堂,座落於林木簇擁之中,裡頭祀奉觀音。我在這雙手合十,靜謐深邃的氛圍包圍了我,心情愉快。

建長寺

圖片
JR北鎌倉車站附近的建長寺,全名為「巨福山建長興國禪寺」,是鐮倉臨濟宗五山之首的禪宗名寺。 官方網站的文案寫著「無限の清風」,源自開山祖師的題字「福山は揮て松関を掩じず、無限の清風来たりて未だ已まず」。意即:福山不掩松關,無限清風不止。 走入寺院,迎面而來一片綠意。夾道兩旁的櫻樹伸展枝椏,雖然不是花季,彎折的樹枝與成叢的綠葉仍有美感。 通過參道之後是「三門」,即寺廟的山門。三門取自「三解脫門」之意,其上掛有匾額,寫著「建長興國禪寺」。屋檐為唐氏破風,其下的閣樓供奉釋迦如來、五百羅漢、十六羅漢像。 三門後的巨大建物是本堂,用來供奉地藏菩薩。我在堂外點香並恭敬插入香爐,以手招煙使其依附衣物之上,用來消災解厄。脫鞋進廳,向古老佛像朝拜,口中默念祝禱。 後方的方丈庭園為蘭溪道隆設計,融合中式與日式風格,茵茵綠草圍繞一池,側面有「得月樓」,取唐代詩人李白飲酒望月之趣。 我在廊下稍作歇息,大廳正進行著研討會,主題是網路工具與社群媒體的應用。看似和佛教寺院毫無關係的主題,卻聚集了不少參加者。我聽了一小段後離席,隻身走向後方的步道。 從佛殿往後走十分鐘,遇見一片竹林,微風帶來沙沙聲響,再上前是座鳥居,之後便開始連串的登山步道。 調整好呼吸,一步一步地向上走,這兩年深受背痛之苦,自知體力與年少時期無法相比,便放緩腳步,將石階分成數段,每走完一段便歇息半分。 步道盡頭乃半僧坊神社,供奉半僧坊大權現。四周皆是天狗石像,由此再往上走有一展望台可俯瞰四方山景,後方是天園ハイキングコース,可以按此山徑健行至瑞泉寺。 我肚子有點餓,便由此折返下山,坐巴士到鎌倉覓食,結束半日慢旅。

鶴見記事

圖片
今年八月我搬進神奈川縣橫濱市鶴見區的這棟公寓,房子在「鶴見小野」站附近。 鶴見小野是JR鶴見線的第三站,此路線起站「鶴見」,終站「海芝浦」。鐵道已開通近百年,沿著海濱開設,後續轉為工業區後便成了載運上班族與居民的便道。 我住的公寓是1LDK,座落在小野町,大小約十坪,以每月九萬五千円承租,含水、電、瓦斯、網路,以及零零總總的行政費,如此一來便不用再申請各種管線。 公寓斜對面是全家便利商店,沒開伙的時候我會來這買便當或泡麵,偶爾也吃紅豆麵包配豆漿當早餐。 全家的隔壁是「華盛飯店」,一家中華料理的簡餐店,老闆是本地人,老闆娘則是福建人。這裡的客人絡繹不絕,有附近的住戶,也有臨海工業區下班的作業員。坐定位後老闆娘先上熱毛巾與冰水,再來開始點單,日本人通常都以生啤起頭,接著才點主餐與配菜。 我常吃的料理有餃子,一盤六顆沾上醬油、白醋、薑一起吃,餡皮飽滿,湯汁四溢。此外也吃過マポーナス丼跟オムライス,醬汁濃郁,飯香美味,一份料理大約八九百円,以份量說來非常划算。 除中華餐館外,附近還開了尼泊爾餐廳「ラスミ」,老闆是尼泊爾人,與兄弟三人定居日本已十四年,在鶴見區、川崎市,與橫濱市開了三家分店。 這裡的美食是咖哩。牛肉、羊肉、蔬菜、檸檬風味俱足。除此之外,我會再點份饢餅。四張手掌大小的餅皮灑上蒜蓉,再以熱鍋烤至酥鬆,沾咖哩一起吃下。吃完倘若還有剩餘,打包時老闆會附贈白飯,下一餐便有著落。 吃飽後沿街區信步而行,八月的夜晚涼風習習,白色街燈照亮無人的町。獨自一人走到ライフ採買,挑雞胸肉、豬里肌、德式香腸,也買烏龍麵、油豆腐、高麗菜、白桃。在零食區拿了洋芋片、煎餅、巧克力,然後走到酒水區拎了紅茶、冰啤酒、盒裝冰淇淋。 結完帳後走出超市,店員在停車場路口引導行人。慢慢走回公寓,決定來好好泡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