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野本宮大社


南紀特快疾行於紀伊半島東部,窗外是青山綠水,碧海藍天。離開伊勢三重以後,交通不甚方便,長途列車皆是每小時一班。我趕在上午八點出門,轉乘兩次,終於在正午抵達和歌山縣新宮市。

新宮是前往熊野三山的必經之地。千年以來,此山區一直被認為是「神明居住的聖所」。平安時代的皇室貴族們踏上三、四十天的旅程,從首都平安京(京都)跋涉到這個偏遠的地方,尋找塵世淨土。

所謂三山,泛指本宮大社、那智大社、速玉大社,以及連絡三神社的熊野古道,路線分別為中邊路(主要路線)、大邊路、小邊路、伊勢路(連結伊勢神宮),以及町石道(連結高野山)。

信眾手持竹杖,浩浩蕩蕩穿行山林的畫面雖不復見,今日的熊野古道卻轉為登山健行的舞台,結合地方與人文,名列世界遺產,我的懷古之旅便是由此開始。

在新宮車站買了壽司便當,邊查行程邊吃,結束的時候公車啟動,目的地是熊野本宮大社。一小時的路程不長不短,車輛穿梭於山林間,沒其他事好做,於是趁機打了個盹,醒來時候正好抵達終點。

本宮大社前有段石階,兩旁豎滿熊野大權現的白旗,階梯的盡頭,巨木、白幡、八咫烏點綴這塊聖地。我由左至右依序參拜,搖響了金鈴,四方僅有其發出的匡噹聲響,一切都太靜了,連風與陽光都被包覆於此,時間宛如停頓。

出了正門,本堂後方便是古道。從這到發心門王子屬於中邊路的尾段,健行旅客多在發心門下車,再從那裡走向神社,然而若現在回去走這一段,想必趕不及回程的末班車,只好由終點反向,走多少算多少。

由抜所王子門離開神社走向山林,路標明確指示熊野古道中邊路。入口道路尚寬,踏過泥土與石徑,森林的涼意迎面襲來,果然神清氣爽。我獨行於此朝聖之路,大有空山不見人,亦無人語響之感。

古道每隔數百公尺便有標牌,也有地藏王像立在路邊,彷彿照看旅人安危。半小時後,前方忽有山友並肩而行,是對六十歲上下的老夫婦。他們步伐不大,亦沒有趕路的匆忙,我向他們打招呼後先行而去,心底卻羨慕這年老仍能相互陪伴的感情。

叉路旁的小徑連接瞭望台,上方視野良好,可遠眺大齋原,著名的「鳥居」也看得一清二楚。

大齋原在歷史上原為本宮大社舊址,為熊野川、音無川、岩田川沖積而成,境內神社無數,信眾欲參拜須在河川淨身,流水滌淨心靈後方可進入。西元1889年,洪水襲來,平地建物悉數消失,本宮大社也因而遷址至山上,成為今日我們看見的樣貌。

在長椅上歇息,不一會,聽見人聲走近,原來是半路遇見的老夫妻。我們安靜看著群山峻嶺、廣闊的平原、奔流不止的熊野川,心底慢慢瞭解了這兒被稱作「靈魂的終點,生命的起點」的理由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