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善寺
「山路變得彎彎曲曲,快到天城嶺了。這時,驟雨白亮亮地籠罩著茂密的杉林,從山麓向我迅猛地橫掃過來。」 追隨少年川端康成的腳步,我選擇在修善寺溫泉過夜,這區域是伊豆半島溫泉的起源,亦是弘法大師空海修行之所。 街道空盪不見行人,與想像中的熱鬧不同。民宅沿桂川而建,川上有橋,樑柱盡數漆成紅色,由下至上分別為渡月橋、虎溪橋、桂橋、楓橋與瀧下橋,藏於青翠林間極富美感。 虎溪橋頭便是修善寺。寺廟在西元807年建立,全名為福地山修禪萬安禪寺。跨過山門,右邊為手水舍,出水口雕為龍首,流出溫熱的泉水,與一般神社中的冷水不同。 淨手漱口,石階前方是本堂,上頭的匾額以行書寫上修禪寺三字,在左右松柏圍繞之下顯得靜謐幽懸。進殿參拜得脫鞋,這地板與樑柱由木頭所造,踩上去發出喀拉聲,我安靜到奉衲箱前投下銅幣,合掌拍手兩聲,在這山間似有回響。 在本堂前坐下,試圖寫下數條記事,然而,抬頭望見面前水桶題字「天水長不涃」「一雨潤千山」兩句,頓生「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顥題詩在上頭」之感。 夜晚循旅館主人指示來到公共澡堂,據傳鎌倉幕府二代將軍源賴家亦曾來此沐浴,是歷史久遠的溫泉。夏季造訪中伊豆的旅人不多,偌大的空間僅我一人獨享,認真泡了一小時才悠然離去。 晚風習習,漫步回旅館路上看見河畔的獨鈷之湯裡仍有人,笑鬧聲迴盪林間。正是:「喜中帶憂,暗中有光,怎麼度,怎麼量?田野,山崗,美麗之下的淒涼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