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高越嶺西段
能高越嶺道原為賽德克原住民的東西聯絡道,1917年日本政府為控管中央山脈地區,闢成初音奇萊橫斷道路,最高處跨奇萊裡山越嶺,沿途設置五個駐在所(屯原、尾上、能高、東能高及坂邊),其中能高駐在所為景致最壯麗處,可遠眺能高主山。
1925年,原古道因越嶺點太高不便行走,日人將路線下移於能高鞍部越嶺,此路便成為現今步道雛型,稱能高越嶺警備道路。
1950年,為了東電西送,於萬大至銅門設立高壓輸電線,將花蓮水力發電所生之電能送至西部。電纜沿新道開設,旁邊的步道便成為保線路,沿途設有雲海、天池、檜林與磐石保線所。
今日的能高越嶺步道雖與舊路線已有差異,沿途仍可看見駐在所遺址,實有融合古今之感。趁春末夏初,高山杜鵑正大鳴大放的日子,我背起背包上路。
六月十日,陰。
前夜宿於春陽國小,大雨自傍晚下到午夜才緩和。清晨五點起床煮早餐,將乾燥飯倒入鍋中煮粥,味道竟還不錯。六點半出發前往屯原,於中正檢查哨投交入山證時見一福斯T4呼嘯而過,上頭載滿登山客,想必也是打算趁端午連假進入的隊伍。我見狀緊跟在後,十五分鐘後抵登山口。
停好車卸下裝備,七點半走向天池山莊。約五十公尺後即遇崩壁,一行人走得頗慢,我為了調整呼吸倒也不以為意,於一公里處超過大隊獨行。獨自行走山徑是種享受,偶爾拍照紀錄也不用擔心落隊。耳朵聽見山鳥蟲鳴,頭頂大多是櫸樹或楓樹的遮蔭,走來怡然自得。
途中遇一開闊處可遠眺馬海濮富士山,是1930年霧社事件中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的就義之所,霧社事件後日人於此設立富士見駐在所,提高能高沿線警備。
拍照後續行古道,於高壓電塔處巧遇另一隊山友,人數三人,行走速度與我相當,於是決定跟隨其後,倘若出事也有人照應。九點十五分抵雲海保線所。
雲海保線所是台電人員巡查電纜的過夜宿舍,目前仍運作中,平常不開放外人,前陣子看MIT台灣誌才知道原來裡頭有廚房、浴室等設施,平台可遠眺守城大山與清境農場。當日起霧,毫無展望,只有宿舍旁的大樹相伴,在這整理裝備,吃乾糧補充能量,倒也是登山樂趣。
九點三十五分離開雲海保線所繼續前進,不久後到達5K叉路口,此處取左。5K至5.5K為高繞路段,是去回程都辛苦的區域,前頭的大叔一上坡便走的極慢,山徑狹窄不便超越,於是用相似的步伐跟在後頭。
能高越嶺道的6K處有座崩壁,崩落區域逐年延展,看上去嚇人,實際走卻還好。碎石路已被登山客與野狼機車壓得平整,偶爾遇到狹窄處小心靠山壁行走即可。7K至7.5K也是陡上,是第二段辛苦路程,肚子開始餓起來。經過8K後可看見松樹,這裡有松原駐在所遺址與木炭窯遺址,下山的山友們坐在路邊吃零食,我們繼續趕路。
在9K里程牌旁發現一塊凹陷處,剛好適合人窩在裏頭休息。走到這裡已接近中午,午餐以乾糧充飢,休息25分鐘後繼續前進。10K有另一處崩塌,須小心通過。
步道走到11K處開始出現灌木,此時正逢高山杜鵑花期,粉紅花叢鋪滿步道,有些長在崖邊,十分美麗。偶爾山嵐吹來雨霧,花朵沾上雨充滿靈動,引人佇足。最後兩公里為緩坡,在12.5K處通過著名的能高瀑布與吊橋,瀑布上下共有三層,落差兩百公尺,雨季時水勢壯觀,又名三疊瀑布。見此瀑布,天池山莊就不遠了。
海拔2860公尺的天池山莊是能高越嶺道的重要地點,從古至今往來此地的行旅均會在此休息,隔日繼續行程。路線有:奇萊南峰與南華山,為單日行程;更甚者可走奇萊連峰或能高安東軍,為縱走路程;另外,亦可續行步道東段由花蓮出,完成整個能高越嶺步道健行。
抵達天池山莊時雨仍下著,所幸有風雨走廊遮蔽,我將裝備置於長椅,拿帳篷到空地紮營,之後準備午餐,把麵條倒入鍋中悶煮,加入調味湯包,一會便可起鍋。邊吃麵邊煮花草茶,陸陸續續有人抵達,前庭擠得無處落腳。背包裝備散落一地,我盤坐山莊前賞景聽雨,怡然自得。
雨勢在四點緩和,舉目可見能高主峰與卡賀爾山。卡賀爾山山頭彎曲成角狀,因而別稱牛魔角;能高主峰則呈三角錐狀,看上去類似中央尖山。我拿起相機記錄雲瀑流動,畫面千變萬化,煞是美麗。
山友紛紛走出房間。美景當前,大夥奔相走告,瞬間陽台就被占滿。傍晚雲霧散去更多,夕陽出現,人們邊煮晚餐邊拍照,驚嘆不絕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