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19的文章

寶藏巖

圖片
夏天的日子總在鬧鐘響起前就醒來,在床上躺著,發現再也睡不著而起床梳洗。沖完澡後吃簡單的早餐,之後坐在書桌前聽音樂讀書,洗衣與打掃房間。下午陽光正好,決定去公館閒晃。 汀州路尾的沙茶魷魚羹是我喜愛的小吃,點一碗綜合羹米粉,配料是土魠魚酥與生魷魚。魚酥浮在湯的表面,得在它們吸水潤掉之前便吃下肚,才能體會其酥脆。魷魚散發一種海味,Q彈的嚼勁,飽食之後再到隔壁點碗豆花,就是滿足的午餐。 午後漫步到寶藏巖藝術村,從汀州路旁的小巷走進,復行一公里竟沒行人。觀音寺依山而建,落成於西元1791年,歷史悠久,除祭祀觀音外,也兼祀釋迦牟尼、文昌帝君、關聖帝君,是佛道並存的寺廟。 一名中年男子跪在佛前問事,但怎麼擲都是笑杯。我繼續往裡走,通過三角亭後走上階梯,頓時進入滿是驚奇的藝文世界。 在這散步很適合聽陳昇的歌,有種民謠的、融入生活、雜亂且豐富的氛圍。社區裡的建築構成微型聚落,駐村藝術家在此定居並產生作品,有些老屋轉成展演空間,時有音樂或影像發表。 走過迴廊與小巷,在建築間繞進繞出,來到一個簡陋的天台,這是有名的「半樓廣場」。天台上擺放鮮紅色鐵椅,顯然是讓人取景攝影之用,今日遊客不多,在此久待也不用怕他人干擾。 晴朗的日子裡,從磚牆上的方框欣賞水源快速道路,車流、人流,搭配寧靜的新店溪,彷彿置身桃花源中,物我兩忘。

地下社會

圖片
一個平凡的夏日午後,耳機裡傳來清亮的吉他聲與連串小鼓的節奏,這是1976的「地下社會」,歌曲被收錄在2009年發行的「不合時宜」專輯中,支撐我度過了苦悶的軍旅生活。 週末在西門河岸聽了1976的專場,前面站了一位鐵粉。他隨著音樂搖頭晃腦,非常賣力擺動身體,應該是全場最投入的歌迷。其他觀眾則沒有太大動作,只是稍微晃動,偶爾跟著合唱,有種低調的躁動感。 是了,這幾年看他們演出,已經鮮有全場歡騰的熱鬧氣氛。大夥擠在一個小空間裡又叫又跳,繞圈子把木板踩得碰碰響,也許只有在地下社會這樣的場域才辦得到。 近幾年的歌單多了許多沉穩的歌曲,也加入對社會議題的省思。演出途中阿凱分享了他去日本聽酷玩樂團的經驗,也提到他對自己樂團的看法。我覺得像他們這樣持續走下去也很好,即使這幾年鮮有票被秒殺的盛況,也沒能像草東或滅火器一樣火熱衝撞,對我來說卻有家的感覺。 於是繼續在黑暗中歌唱,在音樂裡跳舞,向過往的青春時光致敬。終場散去時還能開心哼著歌,欣賞城市之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