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山記

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宜蘭縣大同鄉,自土場起經仁澤(鳩之澤)、中間、蘭台、白嶺、見晴、太平山、茂興、翠峰湖、望洋山、大元山、獨立山等據點,幅員遼闊,風景怡人。 日據時期的太平山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,從山裡砍伐的木材先由索道滑送至集材場,之後再由台車運出。見晴懷古步道是著名景點,全長900公尺,是原有的太平山運材鐵道見晴段整建而來。今日行走於步道,除翁鬱林相外亦可看見舊鐵道與轉轍器等遺跡,引人思古幽情。 午後的見晴變化多端,偶而晴空萬里,偶而雨霧飄渺,步道雖不長,每個轉角卻有美景引人駐足。 將身體貼近山壁觀察土壤的沁涼、草木的線條,我在一個凹陷處速寫。杉木的挺拔軀幹與彎延的鐵軌枕木形成巧妙對比,美極了。 翠峰湖是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,位於太平山與大元山間,海拔1840公尺,十一月去的時候是滿水位,四月卻只看見乾涸後的湖底,景觀多變。由翠峰湖環山步道東口進入,簡易的木棧道一直延伸至觀湖平台。從這裡向前一公里處是平元自然步道入口,單程26公里通往大元山,現今因鮮少使用而封閉。 我從叉路口往上爬一小段石階,之後走回碎石與腐植土混和路。道路中央偶有供人踏腳的枕木,光影穿梭檜木與杉林之間,兩旁是叢叢粉紅的台灣杜鵑點綴。三十分鐘後抵達奧陶紀苔原區,盤根錯節的檜木與二代木佔據這個路段。棕色枝幹上佈滿了綠色青苔,行走其間雖然有趣,但得小心勾腳的樹根或碎石。綿密的枝葉將四面八方重重包圍,僅有幾道光束從狹縫中透進來,有種叢林冒險之感。再繼續向前走,經過數座木橋,每到開闊處便可看見翠峰湖,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美。抵達晴峰解說站時離出口已不遠,整段步道走完約兩小時。 台灣山毛櫸是冰河時期的孓遺植物,又名台灣水青岡,主要分布於南北插天山與太平山區。秋天時樹葉全數轉成金黃,行走其間,宛如世外桃源。 相較於北插天山,這裡的台灣山毛櫸國家步道顯得平易近人。步道前段是平坦的碎石路,行走二十分鐘後之後進入整片紅檜林,除步行外也適合騎登山車漫遊。細雨和霧從四面八方向我們襲來,卻絲毫不減玩興。邊走邊聊天就這麼經過三十分鐘,遇一開闊處可眺望群山,路旁有山櫻造林。 休息一會繼續向前,步道變成一連串的階梯,有時下坡有時上坡,中途經過一段腰繞路徑我特別喜愛。由這山望對山,旅人的彩色衣著在整片翠綠中變得格外顯眼。 山毛櫸純林在步道最深處。從3.2K漫延到3.85K的整段路程布滿金黃。山嵐吹過稜線時造成的沙沙聲響在耳邊迴盪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