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6的文章

妙法村正

古人有言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。文句雖老,卻是事實。 彼時,伊勢國桑名的「村正」為一偉大刀匠家族,所鑄之刀均稱「村正」。 文龜元年(西元一五零一年),初代村正打造「桑名住右衛門尉藤原村正」,為現存年代最久遠之村正刀。而史上最有名的「妙法村正」,為第三代村正於永正十年(西元一五一三年)所鑄,刀身帶龍紋,並銘以「村正 妙法蓮華経/永正十天癸酉十月十三日」,顯露鍛刀者與法華宗的淵源。 在我的認知中,史上留名的村正刀大多已歸國有,流落在外的藏品寥寥無幾。然而,該說是幸運吧,那傢伙家中便有一把。 然而,此刀何來?相信您與我相同,有此一問。 野史記載: 三代始作「妙法村正」為單,銘以「妙法蓮華經」為序。後因經文繁雜,共計二十八品兩序,一刀恐難得其大要,遂以畢生精力製成系列三十三把,刀身鋒利異常,出色劍士以此揮擊,一擊能斷四胴。鍛刀成型之後,先置於佛堂中養氣四十八日,第四十九日賦銘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品文,而後研磨、入鞘。由於品文內涵各有千秋,所成之刀其精、氣、神均有微妙變化。至於相異之處為何,相信唯有持刀者方能領會。 若此傳說為真,則世上所存之「妙法村正」便不止一把。也許那傢伙所藏之一並非膺品,而是貨真價實的伊勢村正。 心念既動,前往探查便有必要。

北橫公路

圖片
北橫公路西起桃園大溪,東至宜蘭壯圍,全長130公里,是連接北台灣東西部的重要橫貫道路。沿途景點有:角板山、巴陵、拉拉山、四稜、明池、棲蘭等,風景秀麗,令人流連忘返。 早晨十點從南港出發,一路經過三峽、大溪,終於來到公路起點,時間已近正午,陽光很烈。沿途經過角板山,把油加滿後旋即動身。路過霞雲坪時艷陽高照,自北橫公路往聚落望去,層層如梯田般的房舍嵌在翠綠樹林中,令人心曠神怡。 復興往巴陵途中會經過羅浮與榮華兩個小聚落。由羅浮村可轉羅馬公路往新竹馬武督,是自行車友頻繁造訪的路線;榮華則有雄偉的攔沙壩,旅人在此拍攝壯闊的大漢溪谷,以及色彩鮮明的榮華大壩。續行北橫公路,通過高義與蘇樂部落後海拔越來越低,低至盡頭便是巴陵。 巴陵橋橫跨大漢溪谷,橋墩被漆成粉紅色,恰好與拉拉山水蜜桃的色彩呼應。巴陵大橋旁還有一座舊橋,是民國五十年代開通北橫時所建,因為近拉拉山,公路局為疏通日益劇增的遊客才設置巴陵大橋。 在這遇見一位重機騎士,年約四十,騎著Kawasaki,車上載了背包與帳篷。兩天前他與友人從高雄出發環島,行經台東有人離開,到了花蓮又有人因故撤退,今天剩他一人。 他向我詢問北橫附近的野溪溫泉,正巧,我當晚的紮營點是嘎拉賀部落,由部落走一小時便是溫泉。將這資訊與他分享,他興致勃勃邀我同行,但我原本未規劃溫泉探勘,便婉拒這邀請。 與他道別後我沿爺亨道路上山,兩旁山櫻盛開,遇叉路口轉光華道路繼續爬坡,展望更佳,對面山頭上的屋舍是上巴陵,約二十分鐘後,便抵達光華國小。 國小位於嘎拉賀部落旁,迎接我的是白梅。我把車停在校區外頭,四周一個人都沒有。在走廊上搭好帳篷,山裡的夜沒有人聲喧囂,煮杯茉莉花茶慢慢啜飲,遠方部落的黃色燈光映入眼簾,頭頂是鋪天蓋地的星空,我彷彿山野旅人,心靈在這遺世村落裡獲得純然解放。 翌日清晨醒來時神清氣爽,陽光照耀群山,北橫公路如蛇盤繞山間聚落。 往拉拉山的路上經過中巴陵與上巴陵,二月寒櫻盛開,遊客絡繹不絕。沿途不時留意早餐店,然而整路只發現一家用鐵皮搭建的小店面。早餐店的餐點不多,但在這冷冽的寒冬早晨,一份烤吐司與熱奶茶就足夠。部落住戶一見後座的背包與帳篷,便問我是否在環島,向他們說明我的行程只走北橫公路,也是不錯的冒險。 拉拉山神木區為紅檜與扁柏的原生林,裡頭巨木參天。步道前段是平坦碎石路,而後轉為枕木道,周圍植被有紅檜、扁柏、青楓與山毛櫸等。神木群的年齡從五百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