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2的文章

雷德原蟲

圖片
十億年前的行星正受到狂風暴雨的侵擾,大雨一下就是三年。 由於重力較小的緣故,雨水在降下的過程中夾帶不少當地星系所獨有,名為閃金的元素,落到地表後經氧化形成今日所見的萊姆綠色水系。 和地球形成的過程類似,這個星球的起源也是宇宙中的大爆炸。當時空間中所產生的極大重力場將不同種類的元素匯聚起來,依質量分離,較重的元素凝為星球的核;其餘相對較輕的元素就形成地殼與地函部份,提供生物生長的空間。 在行星演化的過程中,此星由於幾次劇烈的地殼變動,在地表產生數個深且廣大的坑洞,這些大洞後來被降下的雨水填滿,就成為現今所看到的以得里亞海、沃特克海與莫拉提克海。星球上最早期的生物是在這些廣闊的大洋中完成演化的,然而和地球不一樣的是,生物的起源並不發生在海洋裡,而是在更上層的空中。 由於當時的行星軌道比今日更靠近恆星,加上地函內部持續釋出能量的放射性元素衰變,地表溫度極高,整個大氣的對流十分旺盛,落到地面的雨水過沒多久又很快蒸發回大氣中,配合地表的低重力環境,地面層與對流層的水氣匯聚起來,形成垂直延伸十公里的深厚雲系。以現今的觀點來看,也許可以把它想像成懸浮在大氣層中的「海」,最初的生命就是在此發跡的。 生命產生以後,它們很快就在富含養份的「懸浮海」中蓬勃發展。由於星球上所擁有的矽元素較碳元素多的緣故,這裡的生物利用它作為分子骨架構成生物本體。 上古時期的生物是霧狀的,結構簡單且不具固定形體與器官,地球上生物所擁有的「細胞」概念也不適用於它們。此時的生物所占體積極大,在雲霧海中飄來飄去。然而,當生物族群慢慢擴增以後,個體終於面臨生存競爭不得不追求進化的路。 進化的路首先需要的是通訊系統,以及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合作。於是某天這些雲霧狀的生物突然發展出遠距離的通訊系統,一開始是靠化學物質的結合與釋出所提供的訊息傳導,而後竟演變為心靈的直接感應。 促成這種溝通方式的原因可能有二。其一:最先祖的生物是不定形且無實體的,個體若要維持生理機能必須具備各區塊間的良好溝通,方能協調一致完成生長、攝食、行為、演化等生物機能。然而,更重要的一點也許是:由於當時的行星軌道比現今更接近恆星,地表接觸到的輻射也高出現在萬倍,高強度的輻射能造成生物體快速突變,這種特殊的溝通能力也在陰錯陽差間建立起來。 然而,也許你會懷疑:「既然當時的生物體有如此高的突變率,『心靈感應』的能力為何...